仇保兴:智慧城市的生成与构成
【主讲人】
仇保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十二届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参事。
【课程简介】
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智慧城市,作为新时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定义为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手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概念。本次课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为我们讲解智慧城市的生成与构成。
【课程大纲】
一、智慧城市应是“生成”与“构成”的有机结合
二、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构成”——“四梁八柱”
三、智慧城市“生成”的三大机制
一是“积木”(Block)。
二是“内部模型”。
三是“标识”。
四、小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政府应关注智慧城市的“公共品”,为品种庞杂、日新月异的各类智慧城市“商务品”提供平台;
第二,无论是核心还是基本智慧“公共品”设计,都必须注意“生成机制”的应用;
第三,智慧城市是高技术的平台,让“聚裂效应”价值最大化;“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从下而上”的“生成”机制发挥,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
第四,智慧城市作为科技发展不确定性最大的新领域,必须利用第三代系统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充分发挥主体的三大新机制,从全场景智慧的角度思考,“自下而上”“生成”自适应的智慧城市;
第五,“构成”的“四梁八柱”都应该成为千百种“生成”场景应用的新业态平台,只有相互融合才会涌现出真正的智慧城市。
仇保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十二届全国政协环资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参事。毕业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获经济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在浙江省先后任乐清、金华和杭州三个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近十八年。曾作为访问学者赴哈佛大学参与有关项目研究。在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期间分管建筑科技、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十三年,同期兼任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协调小组副组长,国家水体污染治理重大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四十多篇咨询报告获得国务院总理批示。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绿色建筑协会和国际水协奖项。多部著作被英、德、意大利等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