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东: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等讲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富强的转折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过程,充满艰辛曲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困难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我们重新梳理、总结并记取这些历史经验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艰难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到1949 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共28年。在这 28 年中,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遭遇过两次失败,但是党重新发展起来,最后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这 28 年可以分为5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 1921年7月到1923 年底,是党的创立时期。党在创立│时,只有50 多名党员。党创立以后,立即投身于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到1923年 6月党的三大时,党员发展到 420人。
第二个时期从1924年1月到1927年 7月,是国民革命时期,也就是通常说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协助孙中山先生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出合作正式形成。随后,国共两党一起领导了1925 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打垮了北洋军阀在南方的主力,并在湘鄂赣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到 1927 年党的五大时,党员人数猛增到6万人。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1927年分裂国共合作,大批共产党员遭到屠杀。到 1928年,党员人数急剧减少到1万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遭到的第一次失败。
第三个时期从1927年1月到1937年7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接连发动了100 多次武装起义,反抗国民的血腥统治,但这些起义大都失败了。随后,剩余的部队分别撤到山区和农村,逐步创建了10 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国革命重新走向复兴。到1930 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时,党员人数重新发展到12.23 万人。到1932年,党领导的主力红军发展到15 万人,多次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但是,党在这个时期接连犯了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第三次"左"倾错误即王明、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了 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各地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 1935 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党中央撤销了"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在这之后,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于193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1936 年 10 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甘地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但是,1934年的失败和随后进行的艰苦的长征,使党和红军遭到惨重的损失。到 1936年,全国党员只剩下4万人,红军也只剩下四五万人。1934 年的失败,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第二次失败。
第四个时期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纷纷进入敌后,逐步开辟了10 多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敌后领导广大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在这同时,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加强了自身建设;同时加强了根据地、解放区的建设,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党的领导的正确,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得迅速的发展。到1945 年,党员发展到 121万人,党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0万人,并建立了约1亿人口的解放区,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五个时期从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七年取和平,1945.,爱动内战,开始了对解放区的进映利以后,党努力争取和平,1946 年和各党派一起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过石具 蒋介石于这年6 月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开始了对解放区的泄女尝领导解放区人民奋起自卫,到 1947年,就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入南进攻和重点进攻,转入战略进攻。在 1948 年 9月到 1949 年1月,尝属总进行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 年,日,。。口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随着军事的性利进展 普的组织也获得迅速的发展,党员人数发展到 400 万人。这年 10 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建立,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主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经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失败的重大考验,经过抗战烽火的淬炼,逐渐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政党,但从力量对比来看,与国民党相比,仍处于明显的弱势。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共产党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领导人民夺取了全国政权。纵观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的政策和策略运用的最为成功的时期,是党的各项能力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时期,同时也是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最为富集的时期,主要如下∶
(一)强大的政治力汇聚了最广大的民心和民力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光明前途,作出了最大努力和最大让步,但是国民党却仍然一意孤行地发动了内战。而中国共产党要取得胜利,除了要有坚定的必胜信心之外,最关键的是要搞好统一战线,如1948年1月15 日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所讲∶这次战争如果"没有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参加的民族统一战线,全国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度,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谁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谁就有力量,谁就能胜利,正如毛泽东在七大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所讲;"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芯化了农民,"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而争取农民的关键是解决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毛泽东在1946年5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这样分析说∶"解决土地问题,是-今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全党必须认识这一点。" 从 1946 年开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由各地分局具体负责,在新老解放区陆续开始了土改。1947年7月至 9月全国土地会议之后,特别是 10 月《中国十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把土改运动推向了高潮。到了1949年上半年,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的山东、苏北等老解放区及其包围的小块新区中,土地已经基本平均分配,近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封建的土地制度不复存在。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党还在解放区和根据地广泛建立民主政权,使得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翻了身。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农民政策,使得农民这一工人阶级牢固的同盟军迸发了极大的革命和生产的热情,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
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代表它们的共产党和国民党,是社会的两极,力量虽然比较强大,但人数很少。处在这两极中间的,是广大的中间势力。谁能争取到这个广大的中间势力,谁就能取得胜利。在中间势力中,除了农民群众以外,影响最大的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只要取得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就基本上争取到了中间势力的支持。
在争取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党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对其性质做出了正确的认识和判断。1939 年 12 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民族资产阶级是党"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1948 年 3 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内指示中,首次用明确的语言告诉全党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大众的一部分",并指出"民族资产阶级中间的左翼分子依附于共产党,右翼分子则依附于国民党,其中间派则在国共两党之间采取犹豫和观望的态度",所以要"争取其大多数,孤立其少数"。 为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党还采取了保护和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即"四面八方"政策)。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感召下,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站到共产党一边。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亦十分重视,认为它是配合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另一条重要战线。1946年 12月。中央召开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并决定改组的由城市工作部,由其管理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由于内战而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危机驱使下,厂大工人、青年学生, 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等各阶层民众,积极起来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的作战,毛泽东在 1947年5月 30 日为新华社写的评论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二雨各战线 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山现了第一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句围之中",且"想不出逃脱的办法"。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强大的政治力,成功地运用各种统战政策,最终形成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十、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广大阶级和阶层民众在内的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这个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巩固、更加广泛,从而也就汇聚了最为广大的民心和民力。但是,国民党的孤立,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一定胜利,战争的胜负还是要在战场上进行真刀实枪的较量。
(二)坚强的军事力量实现了战场局势的惊天逆转
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初,自恃军力雄厚,对赢得战争充满着必胜信心。至于如何打法,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内部虽然主战派占据了上风,但并未形成对战争指导的全盘战略部署与战术规划,战争的进行基本上取决于蒋介石的个人判断。内战之初,蒋介石的战略考虑是∶ 全面进攻,速战速决。即∶ 同时向关内各解放区发起进攻,首先消灭山海关内的解放军主力,控制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确保华北,稳定长江以南地区,然后再集中力量解决东北问题。具体的作战方针则是准备沿着主要铁路干线由南向北,夺取重要城市,控制交通线,分割解放区,变解放区为国民党统治区。为了达到其成争目的,蒋介石主张"以雷霆万钧之力",在八到十个月内消灭中共车队由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面越铺越大,实际上全面进攻难称全面,主要作战方向不断在东北、华北、苏北之间徘徊。至 1947 年 3月,蒋介石决定实行所调重点进攻,主攻方向集中于陕北和山东。国民党的战略指导杂乱无意,头高医头,脚痛医脚,其战术方面亦存在指挥能力低下、军事教条主义严重小右战场协调等问题,至 1947年12 月,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攻势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毛泽东讲∶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内战爆发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细心观察国民党军事战略的长处和弱点,从解放军作战成功或受挫的实践中,总结指导克敌制胜的有效办法。经过一年半的艰苦作战,人民解放军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对这些经验及时地作了系统、科学的概括,于1947年 12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内容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集中全党全军智慧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检口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党从事武装斗争的经验总结,集中地体现了建立在,民战争和人民军队基础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人民解放军彻底打M国民营军队的主要方法,标志着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理论的日臻成熟完关"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是马克思列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中央在贯彻战略战术原则过程中,积极发挥各级指战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如1947 年 5月12 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致电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须不失时机歼击一路好打之敌,至于"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制"。② 而各级指战员又能够充分领会党中央的作战意图,并能够结合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灵活运用在战争实践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③。党中央和各战略区在战略战术上的流畅配合,直接促成了战场上的胜利。
通常来讲,两军对垒都是实力占上风者胜,然而"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④ 中国共产党凭借强大的领导军事斗争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成功的战略战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最终使国民党未能将军事实力的优势转换成战场上的胜势。
(三)成熟的领导力保障了对全局的驾驭和掌控
解放战争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其作战地域之广阔、作战样式之复杂、战役战斗之激烈、作战双方投入人力物力之巨大、牵动社会各阶层民众之广泛,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各国内战史上也是十分罕见。固然,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向背,但是,尽管如此,当时中国的的争夺是由国共两党各自领导的,最后的结局关键还是决定于国计两业领导力。
1947 年9月 28日,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直属单位干部战+作关于时最的报告时谈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三条,"第一,人民拥护我们作战,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做事的。""第二,我们的军队,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第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得好"① 周因来谈的第三条原因,实际上指我们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准备,1945年4 月 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七大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规律,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 E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 44 人,候补中央委员 33 人。七大在选举中坚持了三个原则∶ 第一,对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不一掌推开,不搞绝对化、简单化,善于同犯过错误的同志合作,只要他们承认错误,决心改正错误,还可以入选;第二,对于中国革命在长期分散的农村环境中形成的"山头",既要承认和照顾,又要缩小和消灭,要把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党的先进代表人物都组织进中央委员会;第三,中央委员会是集体领导,要从集体中求完全,不是从个人求完。因此,不要求每一个中央委员都通晓各方面知识,但是要求中央委员会通晓各方面知识,要把有不同方面知识和才能的同志选出来。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名单先由各代表团小组提出,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后,进行预选,再提出正式候选人名单,最后举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以这样的民主方式进行选举,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七大选举产生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具有很高威望的、能够团结全党的坚强的领导集体,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能不断地趋于正确和科学的可罪保证。
抗战胜利以来,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到1948 年党员已发展到 300万名。完过产峻的革命战争锻炼,党的队伍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在战争和土以"们的条件下,在一些党组织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思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例如,有些党员的阶级观点模糊,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土改政策;有的党员利用职权侵占群众利益,多分多占十改果实;有的干部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脱离群众;也有些地主 意农和流氓分子混入党内,甚至把持了基层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同时,过去在被敌人分割的战争环境下。党曾允许各地保有一定的地方自主权,这具宗会必要的,但是随之也产生了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和地方主义、游击主义倾向。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是革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且不能活应即将领导新的国家政权的需要。
为解决党内军内存在的问题,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各解放区的农村中的党组织从1947 年冬天起,结合土地改革开展了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基本内容的整党运动。整党过程中,向党外群众公开党的支部,邀请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征求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实行公开整党。经过这次整党运动,克服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使全党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进行整党的同时,也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式整军运动,自1947 年 11 月起,全军利用战争空隙,有领导有秩序地采用民主方式进行土改学习、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的教育,对军队指战员进行阶级教育、土地改革教育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新式整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做到全党上下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统一,为了使中央及时了解各地对中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创造,集中全党智慧,保证党的领导和决策的科学,党中央还重点加强了以民主集中制建设为核心的党的制度建设。1948年以后,党中央建立和发布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1948年1月7日)、《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报告制度的决定》(1948年6月5 日)、《关于严格执行报告制度的指示》(1948年8月14 日)、《关于健全党委制》(1948年9月20日)、《关于组织部业务与报告请示制度的通知》(1948年 11月 28 日)、《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 年 3 月13 日)等一系列的规范党内生活的根本制度。过建立这些制度,实现了党内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如胡乔木所讲∶"历史地看,解放战争时期也是找们党民主集中制搞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过大力建设,党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加强,尤其是党驾驭和掌控战争全局的领导力空前成熟,保证了党的政治力和军事力的成功运用,并最终保障了党在3年多的时间里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地夺取了全国政权。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夺取了全国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愿望,从而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这个伟大历史成就的取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其次,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是,都没有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