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等7位专家共同研讨疫情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记者蒋新宇)6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中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论坛主题为“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知名经济学家高培勇、刘元春、刘尚希、姚洋、毛振华、刘晓光出席论坛。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疫情之下,宏观政策的配置不管从哪方面看,都集中体现为“对冲”二字。面对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三大矛盾和问题相交织,叠加疫情冲击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特别要讲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能病急乱投医,把所有的问题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分用同一味药,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应对冲击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指出,这次疫情凸显了我们要构建强大的卫生公共体系,补全公共卫生短板的重要性。对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们要建立一个疫情响应机制和基层卫生服务网。还要建立卫生物资储备基地。要对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网格化的发热门诊和分级诊疗体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关于如何提振消费,现在得解决短期问题,这个短期问题就是需求不够,消费不足。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民生、保就业上。关于中长期的问题,中国经济未来的挑战,其中一个是老龄化、社保负担,在2030年会急剧增加。2035年要全面实现现代化,社保要全覆盖。这是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目前的社保体系,要实现全覆盖困难太大了。因此社保一定要分级,用15年的时间把全体老百姓都纳入到社保里。希望通过这次疫情,从现在开始,把社保改革启动起来,希望专家能站出来更多地呼吁,把社保一揽子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当前的核心要点是,要通过快速地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目前越来越扩大的供需缺口,从而使市场循环常态化,从行政性的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我循环式的复工复产。同时,对于外部需求、对于资金畅通的冲击,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点。因为这里面包括地缘政治的问题,大国极限博弈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疫情本身就具有“黑天鹅”的属性。所以,在未来思考外部环境上要进一步地下功夫,要进一步地进行底线思维,有效对冲三季度、四季度外部冲击是我们下半年要高度关注的一个着眼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我国在疫情冲击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前所未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调整下,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怎样进一步调动起来,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对推动经济复苏非常重要。因为地方政府现在不仅在经济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也要发挥作用。在多重任务、多重目标而且严格问责的态势下,地方政府有时还觉得找不到方向。所以,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特别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怎样进一步推进。这些长期的问题需要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才能更加有效。从主体入手来增强内生的动力,从而使我们国家的经济恢复从外力恢复为主慢慢过渡到以内力恢复为主,通过改革使潜在的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能得到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