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旭:构建全球中高端制造第三极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对外投资已实现13年连续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截至201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102亿美元。舆论评价中国“走出去”战略已经进入到4.0版本阶段,即中国经贸已经跨越了简单出口商品阶段,全面进入到通过投资、整合全球资源,多方位、多主体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上移的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国际经贸战略的供给侧改革的一种表现。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行为,我们发现,大部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走出去”的终极产业发展方向。仔细分析,除了企业自身的国际经贸战略模糊、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中国的国家经贸战略也缺乏一个明确、清晰可操作的宏观目标体系,为企业经贸战略提供引领。
所以,应当从国家经济的战略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中国经济和经贸战略未来十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相对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更好地为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确定目标和策略提供基准,这是中国经贸战略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经贸的国家战略,2010年,商务部首次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但从战略操作与理论出发,这个概念还不够具体,无法有效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海外投资与“走出去”的目标转型升级,难以作为企业经贸战略制定的标准与出发点。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提出世界中高端工业品制造第三极的目标,即中国制造应当积极整合日本、韩国制造,形成新东北亚制造中心,同德国制造为中心的欧洲制造和美国制造并列为世界三大制造极,吸引并带动周边国家,形成一个更加繁荣与稳定的新亚洲经济体。而中国经贸战略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贸战略,都应在这个大的战略标准引领下,全面提升品质与质量,走上一个全新台阶。
世界制造第三极,作为目标战略,可以引导企业国际经贸战略,发生以下重大的变化:
第一,提升中国企业的经贸战略目标,不是简单地出口商品或者服务,而是要对标欧美日等国家的领导型企业,立足中国,放眼亚洲,通过强化品牌、构建优势,在全球布局产业链,追求建立中国资本的世界级企业集团,并最终实现与世界顶级品牌集团鼎足而立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目前中国只有华为、联想、海尔,通过自身的经营、兼并收购等,初步具备了在全球相关产业中形成规模优势的状态。而它们的实践表明,当前的中国经济、亚洲市场环境、中国制造的优势与资源基础,确实具备实现这样目标的现实可能;
第二,确立与世界顶级品牌集团鼎足而立战略目标,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标准,提升产品品质、服务,例如,钢铁工业今天的品质与质量,同日本的钢铁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与差距。确定这一目标后,可以极大提高企业提升标准与质量的内在动力,大量引进国际相关标准与品质,并发挥中国资源优势,实现对这些标准的局部超越,彰显世界制造第三极的优势消费者价值;
第三,可以支持企业在中国制造规模优势基础上,聘请与整合国际人才与技术,尤其是日本人才与技术,参入到中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促进民间经济的中日融合,使中日整合制造变成世界第三极的一个重要特征。
几年来,日本制造由于本土市场的局限和劳动力短缺,已经出现难以维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状态,日本福岛核电站之所以出现泄漏事故,根本上还是日本电力公司的经营管理与资源控制上出现问题导致的。而最近日本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日本技术与中国制造结合,能更好形成全球竞争能力。
过去日本制造依靠技术领先,形成了同中国制造的差距,但由于人口增长缓慢与劳动力短缺,导致日本持续保持领先的研发活动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而一旦日本制造与中国制造技术差距缩小,其单独存在就将面临市场压力。而中国目前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廉价劳动力的短缺,但中国知识与研发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仍然强大,仍然有巨大的科技人力资源还远远没有被充分释放出来。所以,中国提出将东北亚打造成世界中高端制造第三极的战略目标,可以很好融合日本制造,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重大战略机会。
而中国企业整合日本技术,还可以借助日本企业良好的国际品牌与国际经营经验,从而推动与提升中国“走出去”的质量与速度。
(作者单位:薛旭,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