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仅强调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还指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造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任何科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另一方面,具体实际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他们的理论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强调:马克思的理论“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则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中国有着 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国情。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生命力。概言之,对待科学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 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注意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回答时代课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演进、相互影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驾驭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更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予以权威概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概括为“十个明确”,并总结了新时代取得的“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二十大进而指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最新的权威概括使得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其中“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这一思想最具原创性的内容,也是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
第一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二十大又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和“三最”并列,意味着“三最”丰富发展为“四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优势,是其他方面优势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深刻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个明确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目标和步骤的提出,不仅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还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阐明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逻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厚战略思维和高超战略谋划。
第三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基于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什么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什么。“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和价值取向,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着力点,进一步明确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实践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人民立场。
第四个明确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深刻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深入把握蕴含其中的整体性、协同性、动态性要求,全方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也有与时俱进的变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的目标,在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位列第一。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
第五到第十个明确,是党治国理政的主体内容,隶属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第五到第八个明确,分别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四个明确也是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着力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第九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指出了我国外交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的方向和定位,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球视野、天下情怀。第十个明确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个明确,与第一个明确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体系的完备性和贯通性。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方针,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起到全面性、基础性保证作用。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成果,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十四个坚持”作为党的基本方略主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主要是指思想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要求,是思想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
“十三个方面成就”则是指思想的实践性和实践伟力,是思想自身蕴含的实践力量的现实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实践力量的集中表现就是“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党的二十大从十六个方面进一步概括了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发生的伟大变革,与“十三个方面成就”相比新增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以及“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三条;“全面依法治国”不再作为单独一条列出,而是并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部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条细分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两条。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其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发展。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伟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伟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来看,还是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来看;无论是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看,还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都要求全党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都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和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两个结合 ”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需要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22年 10月 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进一步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有必要在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弄清楚中国具体实际是什么。中国具体实际既是一个恒定的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说其恒定主要是指定义本身,说其不断变动主要是指内容的动态性。中国具体实际从长时段看,可以纵观 5000年中华文明史,可以近观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细察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多年来的风云激荡;从短一点的时期看,具体实际应该至少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期望等。但一定要注意到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期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的。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判断,既要看到其中的“不变”,更要把握其中的“变”。就目前而言,就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与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各种问题综合理解把握。
就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一方面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一方面从问题导向出发,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问题作为实际的具体表现,不仅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理论创新的“助产婆”。从特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回答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不是好的理论,更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已有 170多年的历史。170多年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到中国后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且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的组织持续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马克思主义主张站稳人民立场、为绝大多数人求幸福谋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马克思主义主张做纯粹的道德高尚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等等。这些在价值立场、人格追求、远大理想方面的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承载形式。
习近平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意味着,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秉持敬畏又科学的态度,要对其中的优秀部分保持足够的自信,并进行深度挖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畅通的文化接口。
四、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这“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独特精神风貌。这“六个必须坚持”在展开过程中,不仅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还讲了怎么干,既是我们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金钥匙,也是我们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针。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报告不仅指出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还进一步指出我们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即“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报告首先从历史角度阐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然后从党的自身发展出发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报告不仅强调为什么要守正创新,即“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而且明确了“三个不动摇”,即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还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创新,即“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报告交代了为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又交代了怎么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报告既交代了为何要坚持系统观念,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又分析了我国的国情,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阐释了培养系统观念的方法,即“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报告从党的使命任务出发,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有人民情怀、家国情怀,还有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关于如何做到“坚持胸怀天下”,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里既指出要放宽视野,保持开放胸襟,又强调要放眼全球关切,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逻辑严密的体系,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必须一体理解掌握、一体贯彻落实。
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只有在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能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方向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也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继续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前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庞大而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还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其中蕴含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天下情怀,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方法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六个必须坚持”,为我们提高工作水平、锤炼过硬本领提供了科学指导。全党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