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认识和破解消费的问题
3月18日,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联合主办的“财经前沿——2023《财经智库》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发布会”成功举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受邀出席,并发表题目为“认识和破解消费的问题”的主旨演讲。
蔡昉院长提出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既是一个舵,也是一个锚,在一定程度上说,人口是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就是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国家总局的数据告诉我们,去年开始中国人口进入到负增长,相应的,应该说中国的发展阶段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改变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还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改变我们思考宏观经济的范式。而这个范式的问题,具象来讲就是朱民行长说的逻辑变化,蔡昉院长总结了几个逻辑变化,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发生了范式转换。过去,中国讲增长率、失业率、市场信心、信心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但如果想知道宏观经济走势的原因,同时找到解决办法,需要看市场主体等微观基础。相应的,中国进入到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的阶段。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随着年龄的提高逐渐下降,最高的消费群体是16-24岁的年轻人,需要保证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
第二,供给侧和需求侧要结合起来。过去中国更多讲供给侧,需求侧管理更多作为短期的解决周期问题的手段,但未来长期经济增长也受到需求侧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供给侧增长能力的长期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居民消费这个重要支撑。如果需求侧管理做不好,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之间会出现增长缺口。因此,需要长期和短期结合,在居民收入没有很好的增长时通过短期措施直接刺激消费。
第三,用结构支撑总量。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靠总量增长带动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以后,从供给侧看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但从需求侧的因素,居民依然存在改善生活的需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8%,但消费占比约为12%,如果消费占比达到18%,居民总支出将增加39%。因此,总量是中国的机遇。另外,中国的城镇化距离高收入国家80%的水平还有巨大的空间,住房需求仍有巨大潜力。劳动力更是如此,高收入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占比只有3%,中国是23%,如果这些巨大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到非农领域,结构的变化将是未来总量的补充和驱动力。
蔡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丝绸之路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