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祁述裕:创新文化消费方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祁述裕:创新文化消费方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时间: 2022-01-06      953     分享: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教授出席了北京文化消费高峰平行论坛第一场“文化消费新空间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论坛,并作了题为“创新消费方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演讲。

各位来宾、各位线上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创新文化消费方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我们都知道,消费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前不久召开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其中第一个压力就是需求收缩的压力。所以,扩大消费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文化消费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今天的演讲以创新文化消费为主题讲两点。第一,文化消费状况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二,创新文化消费方式、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一、文化消费状况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扩大文化消费首先要了解文化消费的特点。文化消费有哪些特点?我觉得有四个特点。


第一,文化消费是情感消费。物质消费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文化消费是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我们都熟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文化需求是属于满足人的社交、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属于高层次的情感需求。


第二,文化消费是意义消费。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在传达或体会某种意义和价值,文化消费对消费者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提供健康的文化产品至关重要。


第三,文化消费是魅力消费。魅力消费有两层涵义。首先文化消费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其二,文化消费的状态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状况。凡是文化消费活跃的城市,总是充满活力、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国际城市研究中就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洛杉矶市应该跻身国际城市之列,理由就是好莱坞使洛杉矶成为充满魅力的城市。


第四,文化消费具有随机性。不同于物质消费具有稳定性、常态性,文化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品供给状况。爆款产品、新的文化服务类型、商业模式的出现,往往能带来文化消费的井喷。


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人们对文化消费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统治阶层对戏曲、说唱等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一直持排斥的态度。从事戏曲职业的人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群体。如朝廷规定倡优戏子为“贱民”,民间族规规定倡优戏子不得入家谱,死后不得归葬祖坟等。


西方社会也是如此。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崇尚重商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把人类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活动,这类活动被认为是充满活力、品德高尚的活动;另一类是从事艺术等娱乐活动,这类活动被认为是无所事事、道德败坏的活动。19世纪30年代,英国伦敦市颁布了一项法律,这项法律的内容是限制伦敦剧院的数量,目的是减少戏剧这个被认为是腐蚀民族的城市恶习。


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物质生产和经济生产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尽管资本主义在物质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精神生产方面乏善可陈。马克思曾指出, 就书画生产(等精神生产)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物质生产和经济生产不平衡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和人的异化。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全面的发展。


从西方社会看,20世纪以后,人们对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认识开始转变。以英国为例。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有统计1929年英国人均GDP水平约为5503国际元,这个数值要高于我国2017年人均GDP水平(约4142国际元),英国已经进入物质生活水平发达社会。经济发达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精神需求问题。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深刻的洞察。他在《我们后代的经济生活前景》一文中指出:“人类已经进入闲暇时间充足和物质丰裕的社会。长久以来,人们都是被训练着去奋斗而不是去享受,并没有对这个新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解决之道是,要学会不仅仅为着生存而工作,同时还要为着精神追求而生活。”凯恩斯认为,大众娱乐活动具有公共性,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增加社会的凝聚力。政府应该重视和支持大众娱乐活动。凯恩斯的这些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现代城市由生产性功能为主向服务型功能为主转型,人们对文化娱乐消费在城市服务功能中的作用也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世界城市理论提出者、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在《全球化城市》一书中提出,国际中心城市标志应该体现为六个中心:政治权力中心、商业中心、人才聚集中心、信息中心、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文化娱乐业成为主要的产业部门)。在另一个场合,他认为,信息时代要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作用,即金融和商业、“权力和影响”、创造性产业和文化产业、旅游。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大众需求正在经历由物质生活需求为主向精神生活需求为主的转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提速,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经历了四次升级,大致是每十年经历一次消费的重大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三件”升级为标志的消费,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汽车、空调、电脑、住房等大件消费,再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消费进入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消费者更加追求心理和精神层面满足感,学(教育培训)、娱(文化休闲)、健(健康体育)、游(旅游)等消费成为消费重点。


尽管如此,对我国文化消费的前景不能过于盲目乐观。实际上,扩大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挑战也不小。我国文化消费潜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二是经济持续发展,市场规模庞大,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为文化消费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科学技术强力驱动,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文化消费注入了不竭动力。但扩大文化消费也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业态生命周期缩短、新旧业态更替加快。比如,十多年前卡拉OK厅还生意兴隆,今天却门口罗雀,卡拉OK厅大量关门歇业。又如,4G的效应尚未充分释放,5G已经铺天盖地而来。文化企业投资风险增大。二是文化消费习惯深刻变化。纸质阅读、电视等许多传统文化消费在急遽萎缩,线上文化消费则快速发展。三是文化消费快餐化,消费热点快速更替。文化消费快餐化,不利于形成文化品牌。四是文化消费受外来环境影响非常大。比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就对文化娱乐消费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全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降幅都很大。 


二、创新文化消费方式、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创新文化消费,激发文化消费活力。需要从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科技助力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营造文化消费场景、扩大文旅市场开放、提升文旅产业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发力。


因时间关系,今天我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重点谈谈数字技术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消费。


在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北京中轴线申遗和激发中轴线文化活力是重要一环。中轴线是北京文脉的代表,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中轴线既是北京老城的代表,也是北京新城的重要载体。发挥中轴线在建设国际文化消费中心城市中的作用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其中,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中轴线文化保护传承和扩大文化消费是重要内容。


我们都知道,数字技术形成了创新矩阵,具有极大的开发潜能。当下,XR、AI、5G、BigData、IoT等数字技术形成了创新矩阵。XR(扩展现实)提升文化表现力,AI(人工智能)提供智能的交互,5G连接无穷的云上资源,BigData(大数据)让知识图谱化,IoT(物联网)使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对数字技术创新矩阵的灵活组合,可以带来丰富多彩的创新应用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中轴线文化保护传承和扩大文化消费大有可为。北京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以数字技术表现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国城市建筑设计的空间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完美结合。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同步建模的方式,可以让中轴线穿越时空限制,联古通今。2021年2月14日,基于数字技术的“发现·北京中轴线”展,应用全息数控影像、联动720度环幕、空间定位声场等技术,呈现了北京中轴线与城市生活关系。公众在展览中通过VR互动,登临虚拟的中轴线北端钟鼓楼远眺南北中轴线,一览近百张珍贵北京城历史图档;通过50余张数字卫星照片直观感受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市的共生和发展。


第二,建设可流动的数字中轴展示窗。北京市西城区正在与华为河图合作,计划在2022年应用“华为AR地图”,对钟楼、鼓楼、万宁桥(澄清上闸)、什刹海、火德真君庙、地安门、万春亭等7处文物或公共空间进行数字化采集或虚拟复原,并集成全部数字内容研发上线专用APP,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通过有限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展现中轴魅力。


第三,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探访体验线。北京市西城区计划和华为河图合作,利用AR展示、讲解、复原等技术建设虚实结合的数字文化空间,为市民和游客免费提供沉浸式的,集时空导览、光彩音炫、社交互动为一体的全息数字化展示服务和体验活动,把中轴线的知识、故事、价值等传递给市民和游客。


第四,举办多层次的中轴文化推广活动。北京市西城区正在与各类数字新媒体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传播的互动。包括开展“数字中轴行”主题宣传活动,组织“感知中轴”“体验中轴”“打卡中轴”系列活动,拍摄中轴专题宣传片,举办中轴线上的青少年研学活动、中轴遗产历史公开课等,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中轴线。


第五,构筑中轴线数字文化场景。正在举办的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中,北京河图参赛项目是“基于河图技术中轴线数字原生世界新春特色活动”。该项目以北京坊、大栅栏商业街为载体,以新春特色活动为主题,以河图数字技术(利用AR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空间交互)设计新春地标打卡、锦鲤贺岁、数字形象互动合影、红包雨、寻宝、祈福等系列互动,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体验新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第六,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2020年6月,北京开展了环球云赏北京中轴之美——北京中轴线双百新媒体中英双语全球大直播,6小时接力直播,海内外播出覆盖量超2.5亿人次。直播采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叠加利用的模式,结合“打卡中轴线”系列短视频,依托国内外新媒体平台推广,以丰富的内容和多媒体推广传播,提升了北京中轴线的国际影响力。


祁述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