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十四五”规划中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
1月23日上午,“2021首科新年论坛——迈向‘十四五’:创新驱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在论坛发表题为《“十四五”规划中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的主旨演讲。
一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到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阶段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成果新颖,提出很多新结论和新发现,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不少西部城市在创新水平方面排名前列。
在中国整体的发展格局中,经济发达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体制创新、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的服务环境等方面东部和东南部区域更好一些。这次指数结果中,西安和四川绵阳的创新资源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这是很重要的研究结果。
整体看来,中国的城市科技创新早期属于线性创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新阶段,这对我国城市的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资源的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四个面向”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的整体方向
目前,我国开启了“十四五”的新征程,“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我国科技创新明确提出了“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面向中国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四个面向”是“十四五”规划中新的概括,与过去相比,比较有新意的地方在于把“四个面向”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方向。
三 生命健康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解决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如何结合更紧密,依然是未来要着力攻克的难题。
目前,把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科技创新的一个重大导向,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特别是2003年以及近两年爆发的全球性疫情,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创新要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的重要性。
相对于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密切结合的导向而言,人民生命健康和科技创新要紧密结合的导向是第一次变得如此清晰。这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以及各个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着力点,这个方向是不能出现偏差的,这个着力点是绝对不能松懈的。
过去我国一直强调,经济发展以扩大内需、建设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依靠内需拉动为主线。在“国内外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在继续从需求侧来挖掘需求潜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和促进需求体系的升级。
需求体系本身也有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我国过去的需求体系并不完整,需求体系的内涵是有残缺的,影响力也是不够强的,比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工农业差距等存在变大的趋势。我国“十四五”规划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和强大的国内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供给体系更要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提供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完整的内需体系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构架,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一个新任务。
五 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制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要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具体的步骤和成效已经能够看到,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二是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这两个协定签署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也会有更多的区域性或多边的投资协定和贸易协定。
这意味着,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会迈出新的步伐,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会比过去更高。这要求我国要建立更高标准的国内市场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包括高标准的产权界定和保护、周全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及完整严密的信用安全体系。建立这样的体系,就是为我国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以及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制打下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科技创新会面临许多新的机遇,更多的科技资源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并扩大,能够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整合我国的科技创新资源,扩大我国科技创新可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要充分发挥国内已经具备的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比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自贸区来推进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配置应用。
这个过程能够加大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开放力度,不仅能带动经济资源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内为主”新格局中的优化配置,也能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在新格局下有更大的运转空间和战略腹地,我国科技创新竞争力一定会有新的焕发,同时也会对我国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卢中原,20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和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