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所谓“缺电”现象是一个电价煤价的理顺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所谓“缺电”现象是一个电价煤价的理顺问题
近期所谓的“缺电”现象实际上是一个电价煤价的理顺问题,而不是生产能力或者“缺煤”“缺火电能力”的问题。所以今后要对电价进行合理的结构性调整,“不是说电价要大幅度上升,而是电价结构要有合理变化”,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如是总结。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面临转型。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电力系统改革创新,要加快零碳电力建设。
其中,电价系统改革具有关键作用。他举例说,近期所谓的“缺电”现象实际上是一个电价煤价的理顺问题,而不是生产能力或者“缺煤”“缺火电能力”的问题。所以今后要对电价进行合理的结构性调整,“不是说电价要大幅度上升,而是电价结构要有合理变化”,周大地如是总结。
11月16日,在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会议中,多位业内人士围绕我国电力系统改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谈及此前中国出现所谓的“电荒”问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需要冷静理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暴涨,煤电价格被管制,出现燃料成本和售电价格倒挂。煤炭价格上涨不是因为煤炭储量和产能总体供给不足,主要是一种金融效应。
他直言,所谓“电荒”并不是“双控”目标和“双碳”目标所导致的,它是一个需要克服的短期瞬时扰动,不应该影响中国坚持低碳转型的方向。
1 克服体量惯性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面临转型。但在此过程中,克服其巨大体量带来的惯性成为一大挑战。周大地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电力系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在电力装机、发电总量、电力输送系统建设和规模,以及常规发电技术、电网运行技术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位居于世界前列。可面临巨大转型,要从这种大规模集中型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电力系统转化成零碳电力系统,过去的很多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阻力。
但他同时指出,好的方面是,中国在核电、水电、新能源发电技术和装机,以及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现在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特别是光伏、储能电池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已经处于世界最前列,可以说正引领新能源发展。同时,由于光伏、风电以及储能系统的快速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制造能力,中国具备了低碳转型的巨大潜力。
周大地表示,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近23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40%。中国实现碳达峰需要电力零碳先行。今后能源系统的碳中和,必须要建立以零碳电力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要力争2040至2045年期间实现零碳化。与此同时,必须加快非化石能源电力发展速度。
邹骥认为,重塑中国能源版图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也能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按目前规模,西部省份可再生能源发电收益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这些地区GDP的9%。他表示,未来随着绿色发电量的增加,上述收益规模还要倍增,风电、光电、水电等能源将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走向能源密集的沿海地区,如此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大循环和能源大循环。
2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健认为,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亟需面对的现实要求,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需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李健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分阶段的长期过程,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中国电力系统既要保供应,还要注重减排,任务艰巨又迫切。在他看来,要实现目标的平稳过渡,最大的不确定性即转型过程面临的挑战。
他表示,从电源角度看,以火电这种高参数大容量的常规电源要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海量微小电源转变,需要大量的同步并网,要向集中式和分布式控制并举转变,因此整个调度运行控制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从配置环节看,当前是采取更多的电源侧和负荷侧分布,今后要研究市场化机制引导并推动储能的广泛分布。
在他看来,能源结构变化过程中,电力系统中的电量、电力、调峰平衡都有可能出现缺口,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供应和安全性。对此,在此过程中最需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以应对能源结构变化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特性带来的潜在影响。
他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新能源多级群的控制来提升安全性协同水平,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以及市场化机制,发挥好电网枢纽平台作用,提升系统安全稳定水平。
他强调,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保障电力供应是最大的安全。如果供应不充足或者供应紧平衡,这也意味着电力系统安全本身就存在隐患。他强调,对此需要建立系统安全观,统筹系统运作安全,只有“手里有粮”,才能做到心中更有底气。
周大地,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组副组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北京能源协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顾问、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北京能源效率中心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