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近日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文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的引领与行动” (编号:18ZDA129)阶段性成果。
中国周边邻国众多,就关系而言,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是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为此,中国一向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谐周边”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亲、诚、惠、容”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尽管这些理念和原则用词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即处理好、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建和平、合作、发展和共赢的周边秩序。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大国针对邻国提出这么多基于良好意愿、着眼于“和合共生”的理念和原则。
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新型合作关系的新倡议和新行动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义,是推动构建世界和平共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秩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型的国际关系,也是新型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基于理念的倡议,也是基于现实的行动议程。可以说,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以往提出的一系列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原则既有一致性,也有其新意。以往,中国提出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原则,主要是从中国如何做的角度考虑的,即中国的行事原则;而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则是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愿景的角度考虑的,是大家一起做,即各方基于共识的共建。
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处一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缘区域整体。因此,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之所以还要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开展各个方面的合作来充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用合作的办法来化解各种矛盾,防止发生对抗,特别是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实现周边地区的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各层面合作不断加强。在区域关系方面,通过谈判,中国与绝大多数相关国家解决了陆地划界难题,坚持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分歧和争端。在区域发展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形成了基于产业分工的供应链网络,推动本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
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信会议(CICA)、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中国(10+1)对话、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SCO),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积极参与亚欧会议(ASEM),作为观察员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主持东亚自贸区(EAFTA)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等。
周边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合作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特征。对此,中国采取了积极参与和推动的政策,这增加了灵活性,也体现了务实性。有了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多了一层关系,外交就多了一个平台,这种双重框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很有益。中国通过机制化的平台更能拉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其中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构建最具代表性,双方共同创建了以合作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关系。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基于各方对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共识,旨在共同推动新型地区关系与地区发展进程。显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力求发挥引领而不主导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周边情况复杂,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关键各方要增进互信、凝聚共识。面对综合实力快速提高的中国,有些周边国家担心中国将大力拓展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会与强国抗争或者争夺势力范围,甚至会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等。在此情况下,部分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倡议、采取的行动保持一定警惕,或者采取一些应激举措。目前,周边地区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推行与中国开展全面竞争的战略。
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介入很深,其以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的布局和行动必然会对周边地缘环境产生多重影响。美国的战略手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制造中国周边分裂。美国力图通过军事同盟体系和其他手段,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圈”。比如,构建针对中国的“五眼联盟”“四国联盟”等,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行动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这无疑会对周边地区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导向的关系和秩序构建造成干扰。二是与中国“脱钩”。美国对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控制,并且实施长臂管辖,对与美国技术有关联的外国企业进行延伸管理。这不仅会阻碍美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而且会波及周边国家的很多企业,进而破坏已经建立和将要建立起来的产业分工与供应链,同时对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三是污名化中国。美国部分政客利用官方身份或媒体舆论等制造针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隔离,从而加深一些国家及其民众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不信任,对中国推动的务实合作进行阻挠或破坏。
尽管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不是排他性的,但美国仍担心其会遭到排斥并使自身利益受损,因此肯定会想尽办法加以阻挠,这也是美国对华开展全面战略竞争的重要原因。当然,美国不可能一手遮天,也不可能把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与合作机制都推翻,美国的利益并不能替代周边国家的利益。尽管如此,考虑到美国的综合实力和运作能力,对于其行为及所带来的影响仍需给予高度重视。
在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周边地区一些热点问题也会变得更为复杂,有的会升温,甚至可能酿成冲突。南海问题已经成为大国展示战略决心和进行战略角力的地区热点问题。美国的海空军事力量经常性进入南海,并且拉拢一些大国采取联合行动,对中国进行军事威慑。中国与东盟就解决南海争端和预防冲突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中国加入东盟制定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联合发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继续就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等,并且就如何解决争端与相关国家进行商讨,维护了南海地区局势基本稳定。美国把中国作为对手,力图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打入楔子,这无疑会搅乱局势,增加地区的动荡。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在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操作下,变得更为复杂和敏感。这些问题一旦失控,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周边地区大局稳定,坚持和平、合作与发展的大方向不动摇,对于继续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支援医疗物资、分送疫苗、便利人员流动和促进经贸往来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体现了友情、亲情和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精神。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合作、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等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使周边地区环境更加健康、安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周边是首要,这是中国长期的外交定位。从近年的情况看,无论是对外战略布局还是资源投入,中国都明显向周边地区倾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合作机制构建等,都是从周边开始、以周边为重点的。不管美国做什么、怎么做,中国都不会改变初衷。周边国家的情况差别很大,对中国倡导并推动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政策也不尽相同。事实上,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并不要求所有周边国家都齐头并进。
中国誓言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做新型大国,周边是第一层感知区。从总体上讲,周边的事情做好了,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地区。如今,中国是周边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是推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也是影响形势变化方向的最重要因素。只要中国坚守和平、合作、发展的目标导向,就能够阻止逆变的发生,使周边地区沿着合作共赢的方向行进。
从中国的角度说,新形势下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即按照中央的部署,近期落实好十四五规划,中期完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为到21世纪中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靠“双循环”机制驱动,即依靠调动内需、创新内需,充分发挥本国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改变外需拉动的结构;依靠科技、生产创新,挖掘新技术引领的新发展动力,改变传统技术拓延的结构。“双循环”不是封闭式发展,而是更为开放的发展,以新的结构与外部深度链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应对美国的技术、贸易和投资制裁与封堵。从未来发展看,基于地缘优势和合作发展理念构建的产业分工、供应链更为可信与可靠。中国作为不断增长的区域最大经济体和市场,为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将会更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将会更紧密。中国坚定地支持多边经贸机制,同时也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机制。由亚太15个国家签署的RCEP,提供了新的开放合作平台,中国在RCEP建设中将发挥中坚作用。
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对于推动周边地区沿着和平、合作、发展的大方向迈进至关重要,维护和深化合作机制是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征,但不同于传统的结盟组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开放合作为导向,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不同方式参与了周边地区几乎所有的区域合作组织与合作机制,考虑到周边的复杂情况,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并非主要靠提升制度化建设水平,即赋予区域组织与机制更多超国家的管理职能,而是重在充实合作的内容,让合作见成效。为此,中国需要推动更多问题和目标导向的功能性合作,以化解矛盾冲突,增进相互信任,实现共同安全与合作发展。
在推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加固周边地区共同的利益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网络、产业园建设,把各国的发展以更为紧密的方式连接起来;加上RCEP构建的区域开放与合作机制,周边地区的综合发展环境将有更大的改善。同时,通过推动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的发展政策,走绿色、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够使周边地区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发展中心。至于有的国家拒绝参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推出自己的“带路工程”,让美国参与进来,拉开与中国竞争的架势,对此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一则欢迎任何国家参加,二则可以考虑与不同的倡议对接,如基础设施网络等,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新时代,世界将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搞小圈子、搞分裂、搞排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引发更多、更大的问题。美国自认还可以主导世界、领导世界,主张西方应该全力阻挠非西方国家崛起,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的崛起,但这不过是其一厢情愿。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曾经在构建世界多边体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后发起的冷战把世界分裂了,多边体系的作用受到制约。冷战结束后,美国自认一家独大,力图构建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但是后来的发展表明,这样的设定并没有成为现实。在其他力量崛起的情况下,美国反而成为多边体系的反对者。美国如今意图另起炉灶,重新拉西方世界与其他力量对抗,这也是难以成功的。就中国周边地区而言,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期两个集团对立下分裂的地区,尽管美国的军事同盟还在,但难以成为合力对抗其假想敌的集团。美国力图拉一些国家组成新的团伙搞分裂对抗,也难有真正的铁杆追随者。有些国家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美国走得更近些,但也会考虑自己的综合利益,脚踩多只船,给自己留下活动的余地和多层利益空间。
尽管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中国不会成为所谓的“孤独的大国”。只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大方向,以诚意、耐心和务实的态度推进合作,坚持和平、合作、发展为导向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周边地区就乱不起来、打不起来,因为没有国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卷入美国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并非要建立单一的周边区域组织,更不是要谋取中国对周边地区的主导地位,而是旨在构建和平、合作、发展和共赢的新型周边关系与秩序。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进程,没有时间表,也没有设计好的模式。从根本上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只有不断增添的成果,而没有终点,其成效体现在共建的进程之中。从行动上说,无论投入多少,无论以什么方式进行,只要有利于地区和平、合作与发展,都是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贡献。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人文一级教授,东北亚学院学科发展委员会主任;曾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主任,中韩友协副会长,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大学东盟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东盟与东亚研究院(ERIA)董事会董事(代表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