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智库资讯 >黄群慧: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十四五”制造强国的关键

黄群慧: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十四五”制造强国的关键

  时间: 2021-09-02      665     分享: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群慧就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新提法?如何推进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发表了看法。

问:“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对于我国“十四五”制造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黄群慧:要想真正理解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深刻含义,需要从我国企业和产业的价值链来谈。价值链理论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基础理论。


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和产业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性支撑的保障条件和综合实力,尤其是在基础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动力和基础软件等方面的生产研发条件和力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产业基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和地区的企业整体上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以及对构建全球价值链所拥有的治理权力或者控制能力。由于价值链地位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水平进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这种全球化过程。但我们大多数是引进可复制、可模仿的技术,结果我们产业基础能力很多都是属于模仿型的。而原创型的、核心关键的技术能力,其实是并不具备的。这种产业基础能力的相对薄弱,就决定了我们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中低端的地位。


这次“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把它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提出来了。实际上2019年以来,中央文件里也在反复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基于已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也受到了极大挑战。我们需要从工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共性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突破,最后实现产业基础能力的高级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最终提高我们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所以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是制造强国战略的最关键问题。

问:谁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核心力量,企业和政府在其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黄群慧: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核心,还是一个创新能力问题。现在看来,我们必须把政府和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政府要发挥它的规划、引导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是在企业,尤其是像工业“四基”,还是要通过企业创新来推进我们这种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给予了很重要的篇幅,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实际上我们要创造一个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都能协同发挥作用的创新生态。政府发挥引导规划的作用,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他们共同存在于一个融洽的创新生态当中。这种创新生态是有利于我们实现产业基础能力改善和提升的。

问: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应该怎么理解这“三化”?

黄群慧:“融合化”实际上是指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现代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之间要融合。融合的结果就会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现在我们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都是这种融合的产物。制造业只有和服务业创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和科研创新结合在一起,才会诞生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的“生态化”,是借鉴了自然界的生态概念,是指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须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里的“生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各个主体或相关方是互相依存的,二是说他们是逐步演进的,有一个演进的路径的。


还有一个“集群化”。产业集群就是把一个产业成长的各方面要素和各个相关产业,在一个地区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集中,我们叫产业集聚。这也是产业经济学里经常分析的产业集聚现象。这种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很多例子,像温州“鞋都”,就是一个生产鞋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来发展也是有这么个道理。要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把这些相关的要素和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为作为配套相互支撑,这会极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所以提出这“三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正是符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的三方面规律。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研究》主编,《经济学动态》主编,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理事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计量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