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智库资讯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以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经济新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以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经济新优势

  时间: 2020-09-26      485     分享: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最近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如何以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新优势、推动新发展,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回答的重大课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由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依靠对外开放、吸引外国投资和参与全球化贸易等方式迅速发展,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这也使得我们对国内市场的开发不足,造成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经济内在风险加大,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过大。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产业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间经济、金融与贸易流动更是一度出现双向中断,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与此同时,西方经济体潜在增长率大幅下降,一些发达国家也通过本次疫情发现自身产业空洞化严重,开始着手重建本国制造业,纷纷试图将外迁海外的产业重新迁回国内。

所以,过去那种全球经济运行方式很难在当下继续维持,原先中国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也难以持续。

就我国经济发展本身阶段性特征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的突出特征,就在于要素成本全面大幅上升,依靠要素成本低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减弱,要素禀赋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新动能和新优势仍在培育过程之中,在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加之一些西方国家的限制和干扰,使得我们在国际大循环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困难,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新格局。

回顾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个时期的我国经济增长,客观上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动能明显减弱,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打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循环协同发展,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是大势所趋。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们要以主动调整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构建供求不断趋向均衡的国民经济循环。首先是总量均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宏观上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低、周期性淡化、增长稳定。这既能有效克服经济短缺,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可以有效缓解产能过剩,防止经济衰退和就业问题。其次是结构均衡。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均衡,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条件下,结构性均衡就更为重要。在总量和结构趋向均衡的基础上,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以需求牵引供给,真正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以供给创造需求,真正以高质量高效率的供给开拓市场需求。

二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动能推动的国民经济循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既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也是摆脱西方国家“卡脖子”、提高国际竞争主动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三是构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的国民经济循环。以供给侧为战略方向与以需求侧为战略方向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供给侧改革直接影响生产者,而从需求侧入手则直接影响消费者。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也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好,首要在于生产者,包括微观上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合而成的产业组织状况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宏观经济体系的完备和协调性等。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推动的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且,我国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总量和结构性失衡,首先是供给方面的问题。所谓的不均衡,主要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所谓的不充分,主要是供给水平,特别是质量问题。

四是构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国民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重点在于扩大内需,以扩大内需创造市场条件,形成战略基点。我们具有扩大和释放内需的基础。从投资需求来说,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而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还是生态环境投资及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都有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从消费需求来说,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来以高于GDP的增速在提升,拥有规模庞大的国内消费品零售市场,并且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仍具有很大潜力。关键要改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提高政府、企业、居民、不同部门之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保证持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切实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人们的消费预期;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导致过高房价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降低过高的子女教育成本和养老成本,等等。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各环节之间的畅通循环、相互促进。

五是构建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当前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6%左右,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一个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就已初见雏形。以中国为枢纽,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形成了以进口最终产品、出口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为特征的环流,同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以进口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出口最终产品为特征的环流。

面临疫情冲击后一系列新的变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以“一带一路”为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与以往国际产业转移不同。以往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发达国家主导并占据高端的全球价值链,转移过程本身也是发展差距拉大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则是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倡议推动,共商共建共享,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进而构建新型互利互惠的国际循环体系,实现中国与国际经济双循环的优势互补。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机统一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体现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改革、发展、开放的有机统一,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本质特征,也恰恰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

概括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最坚实的基础在于完备的产业体系,最需要解决的是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关键领域、环节的技术缺失。为此,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能否实现资源配置和流动上的畅通,取决于市场化的水平。如果缺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相互割裂,就不可能形成国内大循环;如果与国际经济对接中缺乏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开放,就不可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现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脱离有效、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既会严重抑制和扭曲消费,又会严重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不可能形成国内大循环。

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互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如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缺乏协调互动,城乡间二元经济差异显著,区域增长极缺乏优势进而对其他地区缺乏带动效应,那么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从需求侧看,都难以形成国民经济循环,更不可能具备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能力。

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脱离绿色发展体系,经济发展便不可持续,而国民经济畅通循环本身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否则便不可能形成国民经济循环。

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有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没有开放,根本不可能形成双循环;没有竞争优势,根本不可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们既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同时还要认识到,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七是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脱离这种制度基础,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宏观调控能力都难以保证,经济运行不可能畅通。

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这七个方面是统一整体,需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及实践路径,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方略,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