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智库资讯 >赵长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赵长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

  时间: 2020-08-19      760     分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们党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的创新性,我们可以从理论范畴创新、理论板块创新和方法论创新三个维度来把握。


理论范畴创新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学科理论逻辑借以推演的基本术语。一种思想理论的创新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范畴创新来体现的。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化学是最好的例证,它的全部术语大约每二十年就彻底变换一次,几乎很难找到一种有机化合物不是先后拥有一系列不同的名称的。”术语革命,可以说就是范畴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确立了一系列新的范畴。从理论的形成过程看,一条依循范畴创新或术语革命的基本路径清晰可见:提出原创范畴、集成范畴(既有范畴集合成一个新范畴)和展义范畴(拓展已有范畴的含义),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借以进行逻辑推演,提出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新思路,形成系统化新成果,构建起具有时代特点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范畴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等。这些基本范畴的确立及逻辑演进,形成新时代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理论板块创新


任何创新性思想理论体系,都必须由若干新的理论板块来构建,新理论板块形成的关键是在新范畴基础上推演形成的重要创新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是由诸多新理论板块构成的,其中起构建框架格局作用的是三大板块,即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市场决定性作用理论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理论。

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范畴的理论内涵、实践指向及基本思路,回答了“要不要改”“往哪儿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这些思想成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得到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新的经济社会变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强调的是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各领域各环节协同联动,是围绕总目标“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其重点是具有“牵引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不再是某个或某些领域的突进,而是所有领域的全面深化,是按照新的目标要求对不适应新发展的各方面体制的全面深度冲击。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所提的要求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注重各项改革协调推进,使各项改革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我国改革理论的创新性成果,是新时代的改革逻辑和理论,推动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把中国改革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市场决定作用理论。一是提出了市场作用的全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这个“全新的定位”,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作用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二是推进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以往表述对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表述,除“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外,还有一个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变化是,自十四大后历次大会报告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或“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置限制词,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更大程度上”“从制度上”“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等均不复出现。从理论上说,这大大深化了对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关系的认识。三是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理论原点或中心点,即“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为其他主要领域的改革乃至总体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了逻辑起点或参考点,进而推演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大思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常态经济发展理论。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状态作出的新判断,其主要表现是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趋势看,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成为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第一,新常态发展需要新理念引领。引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理论中居于统领地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二,新常态经济发展把着力点转向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新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转变“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第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在推动新常态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更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观点,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新论断,不但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制定我国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依据,而且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发展经济学体系构建和拓展提供了根本理论前提。第四,“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这一原创性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之轴”,另一方面为中国新发展经济学的拓展创新提供了基础范畴,以“新常态经济发展理论”为具体形态的新发展经济学因之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经济学”。


方法论创新


任何理论都有其自身逻辑,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更是如此。理论的力量表现为逻辑的力量。逻辑推演和表达靠一定方法实现,故而方法论就显得非常重要。注重科学方法论运用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构建的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运用。我们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可以看出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体系构建和重大理论观点上的体现。譬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等。

其次,我们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还能看到诸如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但最个性化或最具独创性的是“底线思维方法”和“短板思维方法”的运用。把这两种思维方法理论化并前所未有地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作为一种宏观分析方法加以应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的独特风格。

关于底线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方法的论述,涉及经济、金融、军事、外交、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与经济相关的论述主要包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确保安全、顺畅、可靠、稳固”等。底线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已不仅是一种具体分析方法,而且是一种宏观思维、战略思维。底线就是风险线,风险在于超越底线,坚守底线才能防风险,才能避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底线也是活动空间的界线,坚守底线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底线,如此才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掌控最大的活动空间,争取到最多的机会,获得最好的结果。所以,底线思维并非只退不进、只守不攻的被动思维,而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积极思维。守住底线,不是被动死守不作为,而是为了更好作为。

关于短板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短板思维,多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和视野论述的。代表性论述有:“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等。可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短板思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系统思维,同时是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短板思维的论述给我们的启发是,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解决整体性、全局性问题,需要用广阔视野发现短板,而发现短板是为了补短板,短板所在明确了,才能从“最短处”发力,力量用在关键处。补短板是“协调发展”的要求,也就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短板是制约也是潜力,补短板是实现结构优化的机会。补齐短板,才能突破瓶颈,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增强改革动力和发展后劲。

总之,底线思维和短板思维,已成为谋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我们必须用好两种思维方法,总揽全局找问题,着眼结构抓关键,明底线、补短板,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作者:赵长茂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