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旗帜动态> 学术研究 >戴焰军 | 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要求

戴焰军 | 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要求

  时间: 2022-10-11      695     分享:

在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技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等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使群众工作呈现很多新特点,也给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戴焰军教授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认真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这是全面分析当前群众工作的整体状况,清晰洞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中青年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刻把握这一新要求,并把它贯彻到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之中,对于我们推进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群众工作的这种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在我们全部工作之中的特殊重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历史上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对人民负责是党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00多年来,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才取得了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

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方法等,是随着党的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变化,随着国情世情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除了良好的主观愿望,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各个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好。

在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技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等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使群众工作呈现很多新特点,也给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最本质的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但在不同情况下,群众的利益诉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所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利益格局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基点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个政策往往很难同时满足各方面群众的共同利益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定政策、做方案,以及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时,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群众的不同利益需求,考虑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在满足一方面群众利益时忽视甚至伤害到其他方面群众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往往要面对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群众,如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民营企业职工、外资企业职工、各种社会组织成员、自由职业者、城乡社区居民、大量社会流动人员,等等。不管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还是解决群众各种现实问题,对于不同组织状态下的群众,工作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对于高度组织化条件下的群众,工作往往更容易做;而对处于分散状态下的群众,工作的难度相对要大得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往往是一个个相对独立且有着自己具体要求的个体群众和小众群体。例如,今天的农村和城市社区治理中所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对做这方面工作的基层干部就是一种新的考验。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们做群众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因为只有群众能够从思想上认同我们所提出的目标、制定的政策,才能保证这些政策得到更好贯彻,从而确保目标得到更好实现。然而,我们目前处在一种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都会对群众的思想构成直接的影响。在很多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和观念都显现出多样化特点,这无疑会增加引导和组织群众的难度。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给人们接收和传播各种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热点问题认识的多样化。这一点,在我们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中感受会非常明显。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新的实际出发,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和要求:

要建立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中青班开班式讲话中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中间产生的党,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本身就是人民的一份子。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表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代表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不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党员和群众的血肉联系,都是建立在这种感情基础之上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工作者回信中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了这种感情,自然会将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里,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忧人民群众之所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自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有的干部缺乏这种感情。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就有可能出现“把人民群众挂在嘴上而没有放在心上”,“讲的是人民群众,想的是个人私利”的两面人。就像那些以权谋私、完全违背人民利益的腐败分子,他们公开场合冠冕堂皇地讲“为人民服务”,但背后干的却是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从客观上来讲,党在执政以后,比起执政以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执政就是掌权,执政意味着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里都掌握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权力。这种地位的变化,很容易使干部和群众之间形成距离。如果我们的干部没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忘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把自己所享受的各种待遇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高人一等的权力,摆错了自己的位置,那就必然会脱离群众,甚至走到群众的对立面。所以,保持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必须先解决好自己的基本立场问题,真心实意把自己当成人民中的一份子,而不是高高在上、优越于人民群众的官僚或特殊人物。位置摆正了,才能真心实意深入到群众中去,群众也才能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向我们交心、讲真话,在此基础上,也才能够建立起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有了这种感情,就有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强大内在动力,使为人民谋利益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而不需要外在的命令;有了这种感情,就有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坚定信念,在工作中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阻力;有了这种感情,就有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各种办法、各种措施,就会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和困难。

感情是最不能伪装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在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心里像明镜似的。你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自然会拥护你,支持你,团结在你周围。焦裕禄已经去世近60年了,兰考的老百姓还在怀念他;谷文昌已经去世40多年了,老百姓还在祭奠他,就是因为他们与老百姓那种深厚的感情,已经永远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这不是任何技巧性的东西所能得到的。

要认真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并一以贯之地躬行调研,以上率下。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够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了解群众的需求,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调查中,毛泽东以拜师求教的态度找农民、商人、秀才等各阶层代表进行访谈并详细记录。为了更多地接触群众,他还多次来到田间地头,一边帮农民插秧一边调查。他讲到,“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正是通过这些调查,毛泽东才深入了解了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提出了真正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合乎中国现实国情、并能够指导革命运动的一系列科学理论,领导制定了正确的土地分配等方面的政策。

今天,在新形势下,我们做群众工作,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仍然需要这种放下身段、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的态度和作风。特别是在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难真正了解各方面群众的真实利益需求。在这点上,最要不得的是凭老经验办事,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一厢情愿地拍脑袋做决定。

社会处在转型过程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拿目前农村的发展来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但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如何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发展农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使农民得到实惠,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更好发展,就是农村基层干部要处理好的现实问题。现在,各地农村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体模式。这中间凡是成功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来定政策、做方案的。而有一些不能从实际出发,照搬照套别人的做法,或只凭主观想象来推进工作的地方,往往留下很多工作的后遗症,不仅地方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农民也不满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反映自己各种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中青班开班式讲话中就特别提到信访问题,强调“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一般来讲,群众信访,本身就说明我们工作还有做得不到家的地方,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同志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晾家丑,很没有面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作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当作了解群众愿望和诉求的一种重要途径,则会以另一种心态对待这个问题。所以,是不是真心想做好群众工作,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我们是不是真心想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诉求。

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实现与群众的沟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我们需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使网络在我们了解群众、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和利益诉求,当然并不是要我们把群众的一切需要都包下来,我们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领导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不是要为群众包打天下。充分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是我们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能够充分相信我们,紧紧地围绕在我们周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历程。从一个只有50多个人的政党,到成为夺取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在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多次遭受过重大挫折,但我们党始终坚信自己的事业能够最终获得成功。这种信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在我们党始终坚信“只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一信念基础之上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由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劳动群众。所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揭示基础上的科学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根本理论依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有真正相信群众,才能深刻理解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宣传群众的重要性;而只有深入地动员群众、组织和宣传群众,才能真正看到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

相信群众,就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键是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我们之所以强调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因为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只有从群众中来,我们才能够从广大群众中汲取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到群众中去,我们才能使各项决策和部署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我们所要实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是要靠亿万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目标。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出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坚强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我们的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从这点上说,贯彻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高度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戴焰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原党建教研部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宣讲团成员。现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副主编、北京市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等。